42
浏览下午两点十分,销售经理小林的微信突然弹出一连串语音,来自合作了三年的制造业李总。背景音里混杂着键盘敲击声和急促的对话,李总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焦虑:“我们和供应商的视频会议卡成PPT了!画面一顿一顿的,声音时有时无,对方已经催了两次,这单合同能不能签成,就看这次会议了!”
我立刻拉上技术专员小郑组建临时对接群。小郑第一时间拨通李总的电话:“李总您先到会议室,看一下设备右上角的信号指示灯——是绿色闪烁还是红色?对,绿色但频率很快,说明网络丢包严重。”
与此同时,后台系统显示客户的会议设备正处于“高负载”状态。“您让参会同事先退出两个视频窗口,只留主会场画面,”小郑一边远程监测带宽数据,一边指导操作,“另外麻烦IT同事把会议室的路由器重启,我们这边同步调整服务器节点,切换到备用线路。”
五分钟后,李总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:“画面清楚点了!但声音还是有点延迟……”小郑迅速调出音频调试工具:“您对着麦克风说句话,我测一下回声抑制——好的,现在关闭自动增益,保持麦克风距离说话人30公分左右,试试?”
两点四十分,李总发来现场视频:会议室屏幕上,供应商代表的表情清晰可见,双方正在流畅地讨论合同细节。“太神了!刚才还以为要黄了,”他发来一个竖大拇指的表情,“你们技术员说话的语速都比平时快,听得出来是真急我们所急。”
傍晚,小林转发来李总的消息:“合同签了!对方说虽然中间有点小插曲,但你们的响应速度让他们看到了我们的合作诚意。下次设备升级,还找你们。”
其实对我们来说,视频会议设备从来不止是冰冷的机器。它连接着客户的生意谈判、项目推进,甚至是重要的决策时刻。当这些连接突然中断,我们能做的,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搭起临时桥梁——因为我们知道,每一次“卡壳”的背后,都是客户不能耽误的大事。
服务咨询与报修:18918668877(同微信号)